粽叶对折,放糯米、加馅料……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个个粽子经由拌料、蒸煮、高温灭菌、冷却、抽真空等环节完成了生产。临近端午,大批的订单已纷至沓来,厂里正在加班加点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备货,满足订单需求。
“领”在前头、“干”字当头。依托道源湖村优质的土质、气候、水资源等自然资源,2022年9月,在非公联合党支部书记钟启禄的带领下成立了湖南道源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前期流转了300亩土地,投资创办乡村振兴箬叶示范基地,并与长沙乡村伙伴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有了他们的示范,道源湖家家户户开始包粽子,多个粽子加工企业应运而生……现在的道源湖村,除了有3家粽子生产的规模化企业,还有近二百个粽子个体加工点分散在农户家里,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道源湖粽子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之路,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先后获评“浏阳市文明村”“浏阳市平安村”“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浏阳市粽子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荣誉。
高标准生产
让品牌更响、品质更优
制作一个地道的“湘情原”品牌粽子看似简单,但从采购原材料、浸泡糯米、备制馅料,共要经历10余道工序。“我们选用的是安徽凤台的糯米,粽叶是本地自产的,肉则是双汇的。肉要提前腌制,吃起来才入味……”钟启禄表示,每一道工序都要认真把关,目前企业日产粽子近18万只,随着端午的临近,日产可达20万只。
为了实现规模化、标准化流水线操作,2022年,经村党总支积极申报,街道党工委加强对接,成功申请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专项资金,添置粽子加工生产线设备1套、新建第一批冷库300平方米,第二批冷库建设正在启动中,面积700平方米,推动进行粽子生产设备设施的现代化、标准化升级改造,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效延长了粽子及原材料存储保鲜时间。
“采取计件的方式计算工资,不同品类的粽子计件价格也不同,多劳多得,我们厂目前共有180多名村民在这里工作……”作为非公联合党支部书记,钟启禄的满腔热情和实干决心,让他为帮助村民致富考虑得更多、更远。粽子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大量的村民就业增收,“我就住厂子附近,一天扎粽子可以挣200多元,离家近收入也不错。”前来务工的村民开心地说道。
互联网赋能
让名气更大、销路更广
深厚的制粽历史与扎实的产业基础让道源湖村有了一个外号——“粽子村”,也让道源湖的粽子销售到了全国各地。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将线下销售模式拓展到电商平台,道源湖村还开设了自己的电商平台及直播号,党总支书记周英国化身带货主播,热情与直播间粉丝互动。自直播间开设以来,目前线上销售额已突破百万元,为粽子产业的发展插上了“互联网+”的翅膀。
“今年,基地的第一批300亩粽叶进入采摘期,预计可以采收30余万斤,解决了困扰道源湖村已久的箬叶货源难题。”钟启禄介绍道。采摘的过程中将对粽叶进行分为A类和B类,满足了自身粽子产业需求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粽叶的附加值。
除了包粽子,粽叶的其他用途也可圈可点。“不仅要深耕国内市场,还要抢占海外赛道,A类粽叶用于精油提取,主要出口韩国、日本等地,B类粽叶则作为包扎粽子自用……”提及出口,湖南湘情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刘飞而一脸自豪。
产业链延伸
让文化更活、优势更强
折叶、填米、放枣、裹叶、绑线……在村里新开业的“粽享乐园”里,道源湖村正在举办“粽香话端午 邻里情谊浓”邻里文化节活动,邻长志愿者和小朋友们正在体验包粽子的乐趣。
秉承“非遗+文旅”的理念,2023年,道源湖村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将村上退出企业区域规划成村级产业园,倾力打造一处具有粽子文化底蕴和集传统技艺展示与学习为一体的非遗研学基地,搭上了“非遗+”的文旅融合新快车。
“村里打造的研学基地也即将对外推出,届时一天可接待1000余名游客,推动乡村旅游。”谈及未来规划,周英国满怀期待。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缕相思一缕念,一片绿叶一片情。粽子已经成为道源湖村一张闪亮的名片,一路走来,道源湖村致富路越走越宽,村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关口街道编辑发布
通讯员:李春兰
供稿:党建办
编辑:李春兰
审核:刘玉丰